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504篇
  免费   15013篇
  国内免费   20821篇
测绘学   10821篇
大气科学   8541篇
地球物理   11613篇
地质学   39346篇
海洋学   10690篇
天文学   917篇
综合类   5276篇
自然地理   9134篇
  2024年   331篇
  2023年   1327篇
  2022年   3660篇
  2021年   4436篇
  2020年   3528篇
  2019年   4022篇
  2018年   3856篇
  2017年   3531篇
  2016年   3697篇
  2015年   4367篇
  2014年   4250篇
  2013年   5134篇
  2012年   5812篇
  2011年   5780篇
  2010年   5727篇
  2009年   5326篇
  2008年   5070篇
  2007年   4697篇
  2006年   4551篇
  2005年   3718篇
  2004年   2749篇
  2003年   1993篇
  2002年   2014篇
  2001年   1945篇
  2000年   1568篇
  1999年   851篇
  1998年   385篇
  1997年   316篇
  1996年   267篇
  1995年   193篇
  1994年   208篇
  1993年   162篇
  1992年   154篇
  1991年   82篇
  1990年   82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60篇
  1987年   55篇
  1986年   51篇
  1985年   45篇
  1984年   38篇
  1983年   28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14篇
  1979年   44篇
  1976年   9篇
  1975年   9篇
  1958年   10篇
  1957年   22篇
  1954年   3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瓮安生物群与宽川铺生物群中球形类化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获自瓮安生物群与宽川铺生物群中大量球形类化石的系统研究,建立了便于交流和深入讨论的球形类化石形态分类方案,对各种类型的球形类化石进行了属性探讨,并按形态属描述球形类化石4个新类型(相当于形态属),8个新种类(相当于形态种)。研究表明球形类化石是一个多源的非正式生物类群,包括动物性和植物性球形类化石。具有丰富的研究内涵,对揭示早期生物的起源、演化、多样性及胚胎发育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02.
含锰岩系不同地段的地球化学资料,可明显地反映不同地段的沉积地球化学环境和含矿性的差异.其效果和用传统的岩相古地理方法近似.但前者简单快速,并能反映岩相古地理方法所无法反映的微量元素局部变化地段.它给锰矿的成矿预测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3.
王景华  杜伟 《地理研究》1985,4(4):84-91
本文讨论了我国南水北调东线水质污染的产生及其对调水水质的影响,同时对调水区域内工业排水与治理经济模式和湖泊水生经济系统的最优化分析进行了探论.  相似文献   
104.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先导孔零偏VSP资料解释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用六级三分量检波器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先导孔中实施了零偏VSP测量.数据处理结果表明,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孔区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地震波速度主要介于4500~7000m/s之间,显著高于一般的沉积岩地区,而且随深度变化不明显.声波测井速度系统地稍低于VSP层速度,可能是由于井壁处岩石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而造成的.地震波速度与岩石密度和岩性存在明确的对应关系,榴辉岩的密度和地震波速度均显著高于片麻岩类岩石;由榴辉岩退变生成的斜长角闪岩类岩石,其密度和地震波速度均呈现出较大的变化,主要与其退变质程度有关;超基性岩中的裂隙系统导致其密度和地震波速度大幅度下降.由于榴辉岩与其他岩石类型之间存在较大的波阻抗差异,因此用零偏VSP资料标定该区地震波的地质层位是有效的.关于地震波反射的原因,通过综合研究地震波(包括反射纵波、上行转换横波、井筒波)的特征、岩石速度和密度分布以及井径变化,认为主要是岩性分界面、韧性剪切带和断裂(带),但还有一些因素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5.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surface erosion and acquire basic data of conditions on hillslope without vege tation, a sprinkling experiment is conducted on a bare slope in Mt. Tanakami in the central part of Japan. Based on the mea surements of runoff, mean soil erosion depth, and sediment yield, etc. , the results suggest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rocess of surface erosion in the experimental area. (1) The occurrence of sediment discharge is interrupted; (2) Surface runoff is a saturated overland flow; (3) The mean soil erosion depth is thick compared with other areas in Mt. Tanakami;(4) Sediment discharge process is detachment- limited.  相似文献   
106.
着重讨论了网络用户经济效益的内涵以及用户的投入量和产出量,并提出了评价网络用户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包括成本降低率,成本利润增长率、产品开发时间约率、市场占有增长率等系列指标。  相似文献   
107.
本文介绍了1994年7月SL-9彗星撞击木星期间3.6cm和12cm射电连续谱观测的结果.在3.6cm波长上,撞击事件无明显的视效应,在12cm波长上,木星的射电平均视流量增加约20%.  相似文献   
108.
山东省区域地质构造演化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东省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分为5个阶段.①陆核形成阶段形成太古宙高级区,地壳分异成稳定的花岗岩穹窿和活动的绿岩带,第一次克拉通化完成.②陆块发生形成阶段地壳向刚性发展,在华北陆核硅铝壳的基础上先后有3次张开、闭合裂谷作用,第二次克拉通化完成.这一阶段演化在鲁西地区主要表现为挤压作用,形成大量造山花岗岩;鲁东地区则以拉张作用为主,形成海槽,产生沉积.③秦昆洋形成演化阶段四堡期沿鲁东南部地壳拉张,在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间形成秦昆洋.晋宁期秦昆洋关闭,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对接碰撞,沿胶南造山带产生大量同碰撞花岗岩,同时产生超高压变质作用及形成丰富多彩的碰撞构造.晋宁运动最终形成统一的原始中国古陆,第三次克拉通化完成.④陆块发展阶段鲁西地区地壳频繁升降,形成广泛的海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鲁东地区则以造山抬升为主,地层沉积较少.⑤滨太平洋发展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断块构造发育,形成盆岭构造格局,产生大陆边缘花岗岩,构造体系由古亚洲构造域转向滨太平洋构造域.  相似文献   
109.
In this paper, we reconstruct the finite energy force-free magnetic field of the active region NOAA 8100 on 4 November 1997 above the photosphere. In particular, the 3-D magnetic field structures before and after a 2B/X2 flare at 05:58 UT in this region are analyzed. The magnetic field lines were extrapolated in close coincidence with the Yohkoh soft X-ray (SXR) loops accordingly. It is found that the active region is composed of an emerging flux loop, a complex loop system with differential magnetic field shear, and large-scale, or open field lines. Similar magnetic connectivity has been obtained for both instants but apparent changes of the twisting situations of the calculated magnetic field lines can be observed that properly align with the corresponding SXR coronal loops. We conclude that this flare was trigger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an emerging flux loop and a large loop system with differential magnetic field shear, as well as large-scale, or open field lines. The onset of the flare was at the common footpoints of several interacting magnetic loops and confined near the footpoints of the emerging flux loop. The sheared configuration remained even after the energetic flare, as demonstrated by calculated values of the twist for the loop system, which means that the active region was relaxed to a lower energy state but not completely to the minimum energy state (two days later another X-class flare occurred in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